孟津区:科技种田 上演小麦“逆袭”记
孟津区:科技种田 上演小麦“逆袭”记
孟津区:科技种田 上演小麦“逆袭”记
杨志强承包地(chéngbāodì)麦收现场
仲夏(zhòngxià)时节,走进孟津区会盟镇油坊村,麦浪翻滚,沃野流金。
随着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破“浪”前行,饱满的麦粒如瀑布般(bān)倾泻,变“丰收在望”为(wèi)“颗粒归仓”。
“穗大、籽粒饱,麦穗肚子鼓囊囊的(de),像炸开了花!”手捧一把麦子,种植大户杨志强满脸喜悦地说。今年(jīnnián)夏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当地遭遇罕见的高温(gāowēn)少雨天气,但他承包的400多亩地平均亩产1471斤,不仅没减产,还较去年(qùnián)增产100多斤!
干旱天气条件下缘何丰收?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是答案之一。
“水是(shì)庄稼的命根子。我从6年前开始流转土地、规模化种粮,既是种粮大户,也是用水大户,时时刻刻都(dōu)在想着‘开源节流’。”杨志强说,这些年,孟津(mèngjīn)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,他的承包地实现了平均60亩地一口深井的水利(shuǐlì)设施配置。尤其是去年,精准滴灌技术的有力推广,更让他彻底摆脱了缺水的烦恼。
“这些(zhèxiē)年,精准滴灌技术在(zài)小麦规模化种植中收效不俗,现在应用,政策还能补贴管材费用。老杨,何不尝试一下?”去年11月,在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技术人员的(de)指导下,杨志强果断出手,完成400亩地机械化滴灌管铺设。
今年初夏时节,烈日当空,面对持续干旱,杨志强(yángzhìqiáng)却气定神闲、稳如泰山(wěnrútàishān)。
承包地中,一条条(yītiáotiáo)黑色滴灌带如“毛细血管(máoxìxuèguǎn)”般在垄间蜿蜒延伸。带有水溶肥的细密水珠沿着滴灌带缓缓渗出,精准滋润着小麦的根系。“浇地、施肥就像拧开自家水龙头一样方便,还(hái)节省了40%的灌溉水。大田里搞滴灌,还真行!”杨志强说(shuō)。
花钱铺管子,只为浇地,是否(shìfǒu)划得来?杨志强给记者算了笔账:耗材和铺设成本每亩(měimǔ)地增加了约100元,补贴后仅需承担40元人工费;运用(yùnyòng)该技术,大大减少(dàdàjiǎnshǎo)了地下水开采量,降低了水资源成本,且一人一天能浇25亩地,是传统漫灌的5倍(bèi)、喷灌的3倍,人工成本明显下降。加减之间,每亩地综合成本居然还降低了50元,加上增产(zēngchǎn)的100多斤小麦,实现“多投40元稳赚200元”。
“面对干旱导致的(de)水资源紧缺,精准滴灌能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,增强粮食种植抗(kàng)风险能力,促进稳产增收。”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主任陆航(lùháng)说,目前,孟津区已(yǐ)推广浅埋式滴灌技术1.2万亩,普及水肥一体机等新设备,让“望天田”变“保收田”。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(liángjī)等要素有机融合,让更多群众掌握丰产丰收“粮”方。
从“听天由命”到“旱涝保收”,从“土里刨食”到“科技种田”,我市(wǒshì)(wǒshì)相关部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(zérèn)。近年来,我市全面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按照“旱能(néng)浇、涝能排、机能耕、量能增”原则,大力推进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设,去年新建(xīnjiàn)高标准农田23万亩,同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和农民种植技术,为粮食生产筑牢“科技防线”。
农机轰鸣,所过之处,玉米种入田,滴灌(dīguàn)管延展,泥土悄然合拢……眼下,杨志强的小麦刚刚入仓,玉米播种(bōzhǒng)又(yòu)用上了崭新的滴灌设施。
“看吧,等到秋收时(shí),这儿的玉米粒肯定更大更饱满……”遥望无际的滴灌田,杨志强满怀憧憬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(wǎng)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刘芳芳(liúfāngfāng) 文/图)


杨志强承包地(chéngbāodì)麦收现场
仲夏(zhòngxià)时节,走进孟津区会盟镇油坊村,麦浪翻滚,沃野流金。
随着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破“浪”前行,饱满的麦粒如瀑布般(bān)倾泻,变“丰收在望”为(wèi)“颗粒归仓”。
“穗大、籽粒饱,麦穗肚子鼓囊囊的(de),像炸开了花!”手捧一把麦子,种植大户杨志强满脸喜悦地说。今年(jīnnián)夏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当地遭遇罕见的高温(gāowēn)少雨天气,但他承包的400多亩地平均亩产1471斤,不仅没减产,还较去年(qùnián)增产100多斤!
干旱天气条件下缘何丰收?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是答案之一。
“水是(shì)庄稼的命根子。我从6年前开始流转土地、规模化种粮,既是种粮大户,也是用水大户,时时刻刻都(dōu)在想着‘开源节流’。”杨志强说,这些年,孟津(mèngjīn)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(jiànshè),他的承包地实现了平均60亩地一口深井的水利(shuǐlì)设施配置。尤其是去年,精准滴灌技术的有力推广,更让他彻底摆脱了缺水的烦恼。
“这些(zhèxiē)年,精准滴灌技术在(zài)小麦规模化种植中收效不俗,现在应用,政策还能补贴管材费用。老杨,何不尝试一下?”去年11月,在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技术人员的(de)指导下,杨志强果断出手,完成400亩地机械化滴灌管铺设。
今年初夏时节,烈日当空,面对持续干旱,杨志强(yángzhìqiáng)却气定神闲、稳如泰山(wěnrútàishān)。
承包地中,一条条(yītiáotiáo)黑色滴灌带如“毛细血管(máoxìxuèguǎn)”般在垄间蜿蜒延伸。带有水溶肥的细密水珠沿着滴灌带缓缓渗出,精准滋润着小麦的根系。“浇地、施肥就像拧开自家水龙头一样方便,还(hái)节省了40%的灌溉水。大田里搞滴灌,还真行!”杨志强说(shuō)。
花钱铺管子,只为浇地,是否(shìfǒu)划得来?杨志强给记者算了笔账:耗材和铺设成本每亩(měimǔ)地增加了约100元,补贴后仅需承担40元人工费;运用(yùnyòng)该技术,大大减少(dàdàjiǎnshǎo)了地下水开采量,降低了水资源成本,且一人一天能浇25亩地,是传统漫灌的5倍(bèi)、喷灌的3倍,人工成本明显下降。加减之间,每亩地综合成本居然还降低了50元,加上增产(zēngchǎn)的100多斤小麦,实现“多投40元稳赚200元”。
“面对干旱导致的(de)水资源紧缺,精准滴灌能最大限度减少水资源浪费,增强粮食种植抗(kàng)风险能力,促进稳产增收。”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(fúwùzhōngxīn)主任陆航(lùháng)说,目前,孟津区已(yǐ)推广浅埋式滴灌技术1.2万亩,普及水肥一体机等新设备,让“望天田”变“保收田”。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(liángjī)等要素有机融合,让更多群众掌握丰产丰收“粮”方。
从“听天由命”到“旱涝保收”,从“土里刨食”到“科技种田”,我市(wǒshì)(wǒshì)相关部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(zérèn)。近年来,我市全面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按照“旱能(néng)浇、涝能排、机能耕、量能增”原则,大力推进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建设,去年新建(xīnjiàn)高标准农田23万亩,同时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和农民种植技术,为粮食生产筑牢“科技防线”。
农机轰鸣,所过之处,玉米种入田,滴灌(dīguàn)管延展,泥土悄然合拢……眼下,杨志强的小麦刚刚入仓,玉米播种(bōzhǒng)又(yòu)用上了崭新的滴灌设施。
“看吧,等到秋收时(shí),这儿的玉米粒肯定更大更饱满……”遥望无际的滴灌田,杨志强满怀憧憬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(wǎng)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刘芳芳(liúfāngfāng) 文/图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